...... [ 博物馆首页]...... [ English ] .....................简报 2012年第4期....................本期主题: 青藏高原展厅建设启动 ............总 第4期 ............2012年10月15日 ------------------------------------------------------------ 纪念珠峰正名60周年,林超地理博物馆(网络版)青藏高原展厅建设启动 纪念珠穆朗玛峰正名60周年,林超地理博物馆(网络版)青藏高原展厅建设在“APN-CODATA促进亚太地区科学数据开放与共享联合科学研讨会”(2012年 5月24-31,西宁-拉萨)上宣布启动。中国科学院孙鸿烈院士为展厅题字。 1. 纪念珠峰正名60周年
林超教授于1954年完稿、1958年正式发表的“珠穆朗玛的发现和名称”的文章系统地阐述了珠峰发现与命名的来龙去脉,进一步确认珠穆朗玛峰名字应归属世界第一高峰的的自然和人文历史依据。根据林超教授的记载,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向达教授、地理学家张宝昇先生、气象学家徐近之先生、地理学家罗开富先生等也为珠峰的正名的论证研究做出了贡献。 2. 青藏高原展厅建设在“APN-CODATA促进亚太地区科学数据开放与共享联合科学研讨会上(2012年5月24-31日,青海-西藏”启动
这次启动会,从西宁-拉萨-珠峰大本营-樟木沿青藏铁路-中尼公路这条青藏高原黄金线2816公里(其中青藏铁路1956公里,中尼公路700公里,珠峰山路往返160公里),在20个专题上将综合区域地理学的科学问题,用集邮艺术品和其他相关的物件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寓含的科学意义反映出来。这20个专题分别是:
这次启动会,汇集并归档了近千件100年来有关的馆藏品,其中包括500多枚集邮品,400多枚相关的照片、图片、标本、手稿、历史文件(包括林超教授关于珠峰的发现与命名论文的手稿)等。这些物件从历史的角度展示青海、西藏的历史渊源。这些馆藏品中,有早期1910年清朝蟠龙邮票盖销甘肃西宁府 庚戌六月十二干支邮戳,有1936年民国孙中山肖像邮票盖销民国25年9月17日西宁邮戳,表明西宁在清朝时期、民国时期邮路很兴旺,西宁在沟通东西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有1910年清朝蟠龙邮票西藏通用(减半价),反映在清朝西藏与内陆中央的关系。这次汇集和归档的馆藏品还有1924年尼泊尔发行的世界首枚以中国西藏珠峰为图案的纪念邮票),世界首枚以中国西藏绒布河谷和珠峰为主图案的明信片(英国1924年发行,世界首枚珠峰明信片),这些文物纪录了有记录以来在珠峰北坡绒布谷第二次(拍摄照片)和第三次英国探险队攀登珠峰的历史事件。
3. 地理科学和青藏区域地理展示的艺术与实物的融合 采用艺术方式解释、展示青藏区域地理特性和地理学在世界屋脊的发生、发展规律是青藏高原展厅建设的基本思路,在青藏高原展厅启动篇从青藏铁路、藏文化瑰宝拉萨、布达拉宫、世界之最-珠峰、全球气候变化指示性案例-绒布湖的现状与命名、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中科院青藏高原科学站等6个方面穿插在每一归档艺术品的解译中。从综合的角度,展示青藏高原自然、人文、历史、现实和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独特性。其中,不仅可以将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以集邮艺术和其他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也以地理学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的寓意和圣美,唤起人们的灵感、沟通人们的思绪,并净化人们的魂魄,这是人-地心灵互动的见证,这就是自然地理中的山成为圣山,自然地理中的湖成为圣湖的魅力所在。
在全球变化过程中,在喜马拉雅山脉具有指示性作用的突出地理现象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冰川湖泊。冰川湖泊水位、水量、水深、水色、湖面积等都告示着我们全球气候变化在这个地区的响应情况。目前科技界一致认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很大,在冰川、冰湖、植被等领域均有翔实的证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Global Change) 多次在其报告中指出了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湖泊变化的问题。
绒布湖发育于绒布冰川末端冰碛陇上。绒布冰碛陇是由大小不同的冰碛物-巨砾、石块为主,还存有冰-组成的庞大的陇状地物。它的前沿相对高差15米,宽约800米,长约6公里。更重要的是它的上方直接联系着喜马拉雅山脉最大的冰川-绒布冰川,而绒布冰川又是由东绒布冰川、中绒布冰川和西绒布冰川组成。这样庞大的固体水体成为气候变暖绒布湖形成与发展最重要的水源。 绒布湖在绒布冰碛陇上发育为三部分,前沿部分,主体部分和潜在部分。在前沿部分已经形成了有20多个小水洼组成的复杂水体;在主体部分,即在绒布冰碛陇与东绒布冰川交汇的地带已经发育成最宽处600米,最长处1200米的水域地带;在潜在部分,即冰塔林前半部分,已经形成了由冰塔林和水洼组成的冰-水复合体。 随着气候变暖,位于喜马拉雅主峰-珠穆朗玛峰北坡的绒布冰川在不断融化、后退的过程中,一个最显著的地理现象是伴随着的冰川湖泊的形成和发育。目前状态的绒布湖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是,至今还未见有正式名字的记载。鉴于这片水体的地理位置、成因和发展的考虑,她应该有一个正式的名字。由于她是绒布家族一分子 - 从绒布寺, 到绒布冰川, 还有绒布冰碛陇,绒布U形谷,她的名字-绒布湖-更能体现珠峰北坡综合地理环境的生态系统关系。当然,一个湖泊的正式命名需要由国家有关部门正式认定,我们将为此做后续的工作。这里从地理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的角度考虑,我们提议到了给这个特殊水体一个正式名字-“绒布湖” 的时候了。 (6)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野外观测站
在完成过程中,包括在项目筹划、启动、执行、总结、报告、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得到了全球变化亚太网络国际组织(APN)、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CODATA中国国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IGSNRR)、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中心(CEODE)、遥感应用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区划研究所等给予了 支持和资助。中国科学院孙鸿烈院士等几十名专家、学者为本文的完成和青藏高原展厅馆藏品的汇集和归档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中国地理学会林超地理博物馆(网络版)全体工作人员对上述贡献单位和贡献者个人给予的大力支持、资助、奉献和帮助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期编辑:刘闯, 陈文波, Tomoko Doko, Paul Uhlir ----------------------------------------------------------------------- |
Copyright 2011-2013 中国地理学会林超地理博物馆版权所有,网站由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维护、 CODATA发展中国家科学数据保护与共享任务组技术支持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80539号-5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08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 邮编:100101 Email:geomuseum@irsa.ac.cn